属灵旅途的新起点

Submitted by admin on Fri, 2017-07-21 13:38.

Posted in |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

对许多人而言,成为宗教团体的成员与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密不可分。团体里的信条纲领、崇拜形式、以及相关的活动均被视为来自于上帝。结果是忠贞的信徒认为如果不全心拥护该团体及其领导层,就等同于不忠于至高的上帝。为了给成员灌输这种想法,领导层再三举出各种圣经的例子,比如:不要像大坦、亚比兰和可拉那样大逆不道,要以他们为戒,务要顺服上帝的安排,等等。

在这种环境下,团体里的反应都变成套路式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人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时候有些人的内心能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但还是用在这种环境中所训练出来的各种推理模式加以自我压制。当这些推理模式不再能抚慰内在的不安的时候,能忍受的,变得越来越不能忍受。恐惧、惊慌、孤独,伴随着疑惑,可造成极其沉重的感情和精神压力。一个人一旦看出团体的主张有严重的破绽,就可能惊恐不安。假如他不再能接受团体的独特教义和指引而离开或被开除,就可能导致他失去亲朋好友,被亲戚抛弃,甚至与父母和子女隔绝。与此同时,由于他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团体的领导层是神委任的,结果他可能良心纠结万分,担心万一自己错了,永恒的前途就会受到危害。

一百多年前,大卫托马斯 (出自讲道坛圣经注释,启示录17:1-6的讲道注释)说主流基督教心胸狭隘,缺乏爱心,教派不胜枚举。他感慨地写道:“腐败的基督教一直以来残忍而不容异议。” 他接着写道:“诚然,它不像以往那样流血害命。但即便不夺取性命,它给生活带来的各种烦恼和枷锁却比流血还痛苦。” 在他看来,个个教派心胸狭窄,“各按不同程度施加迫害。一般而言,教派规模越小越心狠手毒,'狗越小叫得越凶。'” 富裕的大教足以容忍的各种情况,贫穷的小教却无法容忍。今天,数以千计的人因为各自在与某宗教团体的来往中有类似体验,所以能理解大卫托马斯的评论相当适时且毫不夸张。那么如果有人面临托马斯所描述的这种对待,或担心自己可能有这种潜在的境遇,就急需安慰和保障。

带来安慰的真源泉

一个人的灵性要在宗教团体外茁壮成长,就必须分辨何为源自人,何为源自神。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选择不加入任何教会,他辨析道:“皇帝、国王、王子拥有的是人的权柄,基督教大公会、教廷、主教、长老拥有的也是人的权柄,众先知(包括摩西和众使徒)拥有的却是来自神的权柄。如果天上的天使传扬其他的福音,与他们所传的不同,就愿他受咒诅。他们的著作包括上帝与他子民的约、遵守约的指示、违背约而受审判的实例。他们也预告了将要发生的事。如果上帝的子民遵守约,就能继续做他的子民,如果他们违背上帝的约,就不再是他的子民。”

要从圣经里面的保证得益,就不能容许任何人或团体重新解释经文而扼杀其安慰人的力量。上帝对我们各人的看法才算数,接受人所设立的标准没有用处,这种标准往往建基于远远超出神的启示的某种特定的信仰体系。

使徒约翰的第一封书信有助于消除我们的不安,确信天父的爱留在我们里面。他的爱不以归属某个宗教团体为条件,而是对各人的爱。他的儿子为各人而死。我们的生活符合他儿子的教诲和榜样就是我们怀具信心的确据,表明我们接受了他为我们所做的牺牲而奉他为主。因此,我们不再与他的父亲疏远,也不再被定罪,而成了上帝家庭里的成员,是他蒙爱的儿女。(罗马书8:1-4,12-17)既然我们身为信靠他的儿女,就该接受圣经以浅显的语言写下来的本意,而不该接受非受启示之辈的重新诠释(无论他们的论证似乎多有道理还是自称是神委任的,都不例外)。

约翰告诉我们:“你们看父赐给我们的是何等的慈爱,让我们得以称为上帝的儿女。”(约翰一书3:1,和合本修订版)人类虽然百般缺点,却仍能称为神的儿女,实在不可思议。上帝如此纯洁,如此慈爱,如此良善,却愿意因为我们信他儿子而接纳我们,这实在奇妙,想到这种情形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根据最古老的手抄本,使徒接着写下来的话不容怀疑:“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

我们的爱,像上帝和基督的爱一样,就能确信自己是蒙爱的儿女,也能铲除内心深处的怀疑和自卑。使徒约翰写道:“孩子们哪,让我们不在语言或口头上相爱,而在行为和真理中相爱,从这一点(即表现名符其实的爱)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属于真理。就算我们的心责备自己,我们在神面前也可以安心,因为神比我们的心更大,并且他知道一切。(约翰一书3:18-20,中文标准译本)。虽然我们可能怀疑自己,但是我们可以感到安慰,因为我们的天父视我们为儿女,他比我们的内心深处更能接纳我们。为了消除烦扰我们心灵的自我质疑,我们可以考虑自己在态度,言语,和行为上是否渴望像天父和他的儿子一样,是否从心底里渴望效法他们的爱,也可以考虑我们对上帝和基督的信心是否使我们变得有爱心,关心别人。

虽然我们被算为义人,但是我们身为上帝的儿女与他同行还是会犯罪。因为我们会不断失败,所以不时怀疑自己是否真是神的儿女,尤其是那些曾经犯过重罪的基督徒更会被各种怀疑所困扰,担心自己在至高者面前没有立足之地。羞耻和愧疚犹如重担压在他们身上。他们需要知道,天父比“我们的心”更乐意宽恕人。

选择活在罪里和一时软弱而向堕落人性的强烈欲望妥协迥然有别。使徒约翰在他的第一封书信里清楚指出两者的区别说:“上帝是光,在祂里面毫无黑暗。如果我们说与祂相交,却仍过着黑暗的生活,就是撒谎,没有遵行真理。如果我们生活在光明之中,像上帝在光明中一样,就能够彼此相交,上帝儿子耶稣的血能洗净我们一切的罪。如果我们说自己没有罪,便是自欺,真理就不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公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祂为我们的罪作了赎罪祭,不只是为我们的罪,也是为全人类的罪。”(约翰一书1:5-2:2,当代译本修订版)

我们的天父“就是光”—是绝对意义上的纯净、毫无污秽和圣洁,他没有半点黑暗、邪恶、堕落、腐败、无知。既然如此,上帝蒙爱的儿女就不可能惯常行于黑暗(污秽、不洁、腐败)。不过,我们在光里行走的时候还是会与天父的圣洁相差甚远。我们仍旧需要耶稣基督的血洗净我们,他的血能除净我们的一切罪,即我们因为达不到言谈、思想和行为的神圣标准所带来的污秽。

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罪,就能确信会被彻底宽恕,因为上帝是忠信、可靠、信实的。既然他已经宣告说,他儿子流出来的血能叫人得蒙宽恕,我们就应当对他的话坚信不移。至高者也是公正、正义的,他的行动总跟他所显明的自己相符。他已经表明自己乐意宽恕罪人,对他们充满慈悲。因此,他的正义是我们得蒙宽恕的保障。

使徒的话使我们确信上帝儿子的血能除净一切不义,从而激励我们避免犯罪,行事正直。万一我们犯罪,就会有来自一个护卫者、帮助者、代祷者、中保的扶持。这个基督耶稣,与父亲亲密无间,他的正义是绝对的,而不是算为正义的,因为他就是正义的,他为悔罪的人代祷将总会蒙父垂听。

应付伤痛与怨气

当人发现一个团体有严重的破绽时,可能因受骗而感到愤怒和伤痛,认为领导层阴险可恶,蓄意操纵人。不过,一个组织最忠诚的捍卫者往往也是可怜的受害者。他们的行为好比家人想方设法为酗酒成性的父母亲掩盖酒瘾。就算这个醒悟者直接认识歪曲事实的相关人士,但还是要避免向个人泄怒。真诚关心别人而揭发曲解事实的行为与定人有罪有非常大的区别。最终,审判权在天父和他的儿子手里。

群体心理错综复杂,对当中个体产生的压力和束缚实在很大。在群体当中,个体的良心似乎被冻结了,健全的思维经常由情绪所代替,例外屈指可数。没有人愿意为群体的决策及其后果负责任(群体决策也未必是意见完全一致的结果)。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行为模式,其力量大于各部分的总和。无论是种族、国族、部族、宗教团体还是商业组织,一切都会服务于群体的利益,不管利益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在极端情况下,丧失良心的群体能犯下弥天大罪,个体成员却看不出自己犯了违反人道的可憎罪行,甚至会变得冷酷无情,能做出单独行事时做不出来的事。

使徒保罗,拥护基督教自由的那杰出榜样,曾经是这类可怜之辈。这个热心的犹太分子看到了接受耶稣为弥赛亚的同胞数目不断增长,于是竭力消除这种威胁。把这个凶狠的迫害者视为一个可怖、无情、该死的歹徒很容易,然而,当我们也面对一个这样对待我们的人的时候,后来在保罗身上所发生的事,实在应该让我们审慎反思。

主吩咐我们要为迫害我们的人祷告,而不是咒骂他们 (马太福音5:44,45)。司提反遵守了基督的这个教诲,请求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於他们!”(使徒行传7:60,和合本修订版) 司提反临死前的这仁慈请求得蒙垂听,因为保罗后来亲口说道:“我从前是亵渎神的、迫害人的、凌辱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为我是在不信的时候,由于无知而作的。”(提摩太前书1:13,新译本)

没有被撇弃

当我们孤单的时候,沉思至高者的古代忠仆能叫我们受益匪浅。一个少女的榜样特别值得留意:这个少女被一群叙利亚匪徒俘获,与所爱的一切分离,包括她的家人、朋友、熟悉的环境,她甚至被迫成为一个拜偶像的家族的奴隶。圣经没有记录那群叙利亚匪徒所造成的伤亡和破坏,也没有谈及她父母有了什么遭遇,不过这个少女肯定目睹过不少令人惊骇的景象。另外,比起今天的基督徒,她所得到的安慰和鼓励少之又少。

不过,她仍然对上帝保持信心。不但如此,尽管叙利亚人给她带来家庭悲剧,她竟然还是向一个地位显赫的叙利亚男子显出怜悯之心。

这个男子就是叙利亚的元帅乃曼。乃曼患上了麻风病,一种令人厌恶,毁坏容貌的疾病。在以色列,麻风病患者必须与世隔绝。以色列的少女却对乃曼动了怜悯的心,希望他的恶疾能得到医治。于是她对乃曼的妻子说:“要是我主人去见撒玛利亚的那位先知就好了!他一定能治好我主人的麻风病。”(列王纪下5:3,当代译本修订版)

这个不知其名的少女的信心就像一颗闪烁的宝石,与当时的以色列人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大多数以色列人不理会YHWH和他的先知,反倒敬拜没有生命的偶像。(YHWH四个辅音所代表的圣名的有关解释,参见评注部分的诗篇1)我们可以想象她的信心得到奖赏时的那种喜乐!乃曼从以色列回来时已经被治好了,更重要的是,他也成了真神的一个谦卑的仆人。

谁能预料一个可怕的悲剧会有如此美好的结局?正如约瑟被卖到埃及做奴隶后没有被上帝遗弃,上帝也没有撇弃这个少女。我们的天父绝不会撇弃忠于他的人。(诗篇27:10;罗马书8:38,39)

话说回来,一人的孤独对我们有益处。我们也许会发现阅读圣经和专心沉思的时间多起来了,从而拉近我们与天父的距离。以约瑟为例,上帝通过异梦向约瑟启示了自己的话语。不过,不久后约瑟被奴役、入狱,结果对上帝话语的信心受到了考验。(诗篇105:17-19)毫无疑问,由于约瑟在考验下保持忠贞,他一生对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的信心也因此坚定不移。他的遗言表现了他的这种信心:“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 “神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创世记50:24,25,和合本;希伯来书11:22) 多年后,以色列流浪在旷野时,约瑟的骸骨为以色列本该拥有的信心默默做了见证。(出埃及记13:19;约书亚记24:32)这样看来,孤独不必畏惧,反能让我们仰仗它促进属灵的进步。(参看雅各书1:2-4,12)

正确的根基

一个人要在灵性上成长,就必须确定自己有稳固的根基。关于这个根基,使徒保罗写道:“因为除了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以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哥林多前书3:11,恢复本) 我们该追求的是,亲自查考福音书的内容而培养稳固的第一手信心。

有一些人遭到过某个团体的恶待,结果充满了怨气,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的见证。虽然他们表示自己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可是他们缺乏基于证据的坚定信念,也容易被不符合圣经的教诲左右。一个基督徒对一个身处此境的年轻男子曾经说:“假如你根据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证据,确信耶稣从死里复活,而你因此认为耶稣身为上帝的儿子是无法质疑的事实,那么,他的榜样和教诲就该支配你的生活方式。不过,这个男子觉得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更迷人一些,于是没理会那位基督徒的话,反而感觉真理不可能像他说的那么简单。凡是被一个自称为基督教团体伤害过的人,都深处险境。对他们而言,努力确立和强化信心义不容辞。

对许多人而言,让圣经直接对自己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习惯反反复复使用和听到同样的圣经片段,结果难以掌握圣经书卷的整体信息,也不习惯将一节熟悉的经文看作只是整体信息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人如果养成了断章取义的习惯,就会经常忽略经文与上下文的紧密联系。此外,考虑经文时一定要弃绝所谓“引证经文”法(译者注:即经文为证明某种观点服务),因为正是这个运用经文的方法导致了把人的解释错当神的启示。

圣经的每一卷书必须整体分析,以免断章取义,使之脱离叙事环境(叙事环境包含历史背景和原本的写作对象)。要谨记目前圣经中章节的划分点往往不在最佳的位置上,因此读经时最好假定没有章节存在,只以内容的转折为划分点。对基督徒来说,研读整本圣经是防止错解经文的最佳策略。这样,把圣经的指引应用出来才能真正有智慧、有爱心、品德高尚。

B.F.魏斯科在《教会中的圣经》一书中有以下精辟之言:以单一标准衡量万事隐含着巨大而不易察觉的诱惑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倾向于以自己衡量他人,以自己的时代衡量其他时代,以自己所处的文明衡量其他文明,甚至视之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对这个足以影响全世界的错误思维,圣经能提供最佳的免疫。在圣经里,我们能看到无论人类社会处于什么阶段,上帝总能在不同国族和家族之中停留,也总能认得连先知也未必能辨认出来的忠贞仆人。日常生活的各种忧虑和周遭人专横自大的主张使我们的同情心变得狭隘,然而,圣经那永存的记载表明,人无论高低贵贱都能蒙上帝的灵赐福。圣经能使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各种影响,使我们介入先知、君王、思想家,以及传讲正义的人的生命之中,他们各在自己的特定环境下为上帝效劳,力量的源泉和追求的目标也始终如一。有些人可能提出异议说,那些最虔心研究圣经的人往往都是最严苛的狂热分子。不过,原因显而易见:他们之所以狂热,是因为他们没有以整本圣经为研究对象,而只紧盯圣经的某一碎片,且以牺牲其余内容为代价。只教导圣经的局部而不留意其他时代、其他书卷,会使人思想狭隘。只有整体圣经才能使人辨识并升华各种美德。”

要在宗教团体外茁壮成长,人就必须为自己的属灵生活负起个人的责任,且经常怀着虔诚的态度沉思圣经,表现耐心,允许圣经循序渐进地教导自己。倘若一个人总是指望别人而从未付出太多努力理解圣经的含义,就无法在灵性上富足。当他承认自己灵性穷乏而为此祈求的时候,只有他拥有采取相应行动的愿望,才会在灵性上活着。箴言清晰地陈述了这个道理:“若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你若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如何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有关神的知识。”(箴言 2:2-5, 网中译本)

一个人如果发现独自阅读艰难,且理解力有限,也无需沮丧。反复听圣经朗读,思考所听到的内容,足以使人在灵性上饱足。其实,一世纪的基督徒主要是通过聆听,而不是阅读,来了解圣经的内容。

不局限于单一译本

熟悉某个特定译本的表达方式,就可能掉进只读其词的陷阱,多读几个译本就能减少这个危险。即便外语能力欠佳,仍然可以尝试阅读非母语译本,因为多种译本的不同表达方式更能使读者留意到未曾发现过的思想。

没有完美的圣经译本,我们也不必排斥那些基督教领域的常用译本。绝大多数译者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工作艰难,因此在翻译上更为认真。留意译本的前言就能知道翻译的策略和目标因译者而不同,有些译本更倾向意译,翻译得更宽泛一些,此类译本也许不适合仔细地研读,但是对于掌握一个圣经书卷的整体思想还是有用处的。

不论采取释义还是直译的翻译策略,译者都会面临一种挑战: 在清晰传达原著意思的同时,又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味道。可是要使人受益,就必须在阅读或聆听上让人容易理解。对许多一世纪的基督徒而言,情况与今天的多数人大同小异。他们不懂希伯来文本,因此必须依靠一个译本,即七十子译本。这个希腊文译本仍然存在的手抄本表明,措辞的选择有时与希伯来文本有着相当的差别,然而,基本信息是一样的,那些读或听希腊文译本的基督徒与其他会希伯来文的弟兄一样,在至高者面前享受同等地位。(本网站的圣经注释是为了协助英文读者留意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的差异。例如,可参看哈巴谷书的注释。)

希伯来文和希腊文有显著的差别,圣经被译成的其他语言也各有其独特之处。雪上加霜的是,古代文本中均无标点符号,译者必须决定如何断句,以及修饰语在句中的位置、为修饰语加什么标点符号、该不该把长句分为几个短句以方便阅读和理解,等等。(例如,在原文中,以弗所书1:3-14节是一个长句)既然译者的决定各有不同,多读几个译本就能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异议。即使一个人的阅读和理解原文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也最多只能提出理由,解释为什么自己倾向于某个译法。

假如我们能亲自听到使徒保罗说话且很熟悉他的语言习惯,并清楚知道他写作的出发点,我们翻译他的书信时,就会具备很好的条件选择最准确的译法。然而,由于没有任何人堪称最终的权威,避免争论细节才是明智的做法。我们总该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强化信心,以及如何在神的家庭里做慈爱顺从的儿女上面。

片面的知识

关于一世纪的基督教,现有的文献不多。另外,我们对这些文献的理解也受到书面表达方式特点的限制。因此,当我们阅读福音书、使徒行转所记录的各种发展、书信(大部分,也许全部,都是念给笔录者)、或启示录(以征兆和象征启示出来的)的时候,就必须记住,原来的读者和听者有时比今天的人更清楚明白圣经的意思。

请考虑使徒问及耶路撒冷极其圣殿将临的毁灭时,耶稣怎样回答。当时,只有四个使徒在场—彼得、安德烈、雅各和约翰。使徒所提出的问题以他们当时对事情的认知为出发点,而耶稣这次也采用一贯的回答方式,按听者所需要知道的提供信息,去指引他们以信徒的身份生活,直到他的话语应验。

那么现在耶稣的回答以什么形式保存下来了呢?只有文字记录,而且用另一种语言记录下来,而记录的人并没有直接听到耶稣的回答。(译者注:耶稣说话时用阿拉米语,福音书的原文却是希腊文)这样的文字记载缺少什么呢?我们不知道耶稣强调那些字词,在哪里停顿。我们也不知道他如何区分他所说的那些征象和事件,哪些是在耶路撒冷毁灭之前发生,哪些是在那个无人知道的时日之前发生。

一直以来,有些人过度渲染这段记载,甚至把它当作辨认哪一代人会目睹基督荣耀复临的理论基础,使得相信这种解释的人大失所望。以这类诠释家为中心的属灵环境总会令人在灵性、精神和感情上受到创伤。

虽然耶稣没有说战争、地震和粮荒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是他来临的预兆,但是有些人把这个意思读到他的话里面去了。四福音书保存的原话包括“末期还没有到”、“产痛的开始”、以及“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换言之,这些事不是耶稣要马上回来的征兆。马太在该记载稍后的部分才提及“人子的兆头”。对于当时的门徒,焦点倒该放在传讲耶稣基督的“好消息”上。使徒行转清楚地叙述了门徒的传讲方式以及传讲的基本信息,而他们也因为宣告了这个信息蒙受迫害。

耶稣吩咐,当观察到耶路撒冷城有某种动向时,门徒就该立刻逃到城外。耶稣的警告对当时亲耳听到的门徒和对现今的我们应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耶稣的表达方式是以一世纪为背景的。

至于耶稣的复临,耶稣强调的是没有人(只有父亲)知道那个日子和时辰,接着,耶稣用比喻告诉门徒自己回来时,人要符合哪些要求才能蒙悦纳。耶稣警告他们,不要鞭打和恶待信徒同工、要在属灵上保持警醒、要善用主人所托付的银元,以及要对有需要的人表现怜悯之心,尤其是对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即那些最小、最微不足道的弟兄。

奇怪的是,其中一个比喻本来是要警告人要安守奴隶的本份,但是这个比喻却被某些人用来授权一个领导阶级,且要求人无条件地接受其教义和指引。假如有人怀着虔诚的态度细心全面研究圣经而对这些教义和指引产生良心上的抵触,就会被视为应当除去团体资格且加以回避。一个人如果因无法将团体的教义和指引与圣经及自己的良心融合一体,而在内心饱受“鞭打”和“恶待”,团体中的忠信成员就会认为他是一个理应被开除的叛道者,也会视其为施罪者,而非受害者。其他成员对实情完全无从知晓,只一味忠诚地延续这样的曲解。

为了纠正关于基督荣耀复临的一个错误理解,保罗在写给帖撒罗尼迦的第二封书信里写道:“不要让任何人用任何方法把你们欺骗了;因为那日子来临以前 ,必定先有离道反教之事来到,并且那不法之人,就是那灭亡之子也会被显露出来。他反对一切被称为神的,或受人敬拜的,他又高抬自己在这一切之上,甚至坐在神的圣所里宣称自己是神。我还在你们那里的时候,一直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不记得吗?你们也知道,现在什么拦阻了他,好使他在所定的时候被显露出来。”(帖撒罗尼迦后书2:3-6,中文标准译本) 今天,无人知道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人在一起时还谈到了哪些相关细节。根据使徒的话,帖撒罗尼迦人知道 “什么阻拦了他”,我们却无从得知。这说明,我们一定要留意自己不知道什么以及无法知道什么,以免导致错误的结论,或被那些自称拥有特殊知识、知道未来发展状况的“圣经导师”导入迷途。

其他资源

研究圣经的资源为数众多,英文和其他语言的圣经注释数以百计,学习版圣经、圣经词典,以及其他类型的参考工具也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建设性的见解,颇具启发性,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圣经的信息。但有的却渗透着教条主义、疯狂的臆测,以及偏离原始基督教的神学概念,其价值因而大打折扣。一个基督徒在经过仔细思考而吸收圣经的信息之后,选择和使用哪些参考书的判断力就会大有提高。这类著作的可选数量和彼此之间的质量悬殊都非常大,因此必须审慎选择。

不该高估任何参考著作的影响力,因为它们无非是血肉之躯的不完美知识。欧尼斯特·贝斯特(Ernest Best)在以弗所书的注释前言中有以下观察:“解经者对经文的解释总是受他的生活环境影响,他的时代必然决定他看待经文的视角,当然这也可能使他提出新颖的观点和问题,不过对某个教派的效忠也会影响解经的结果...总之,我们所戴的有色眼镜往往会不知不觉影响对经文的解读。” 对所属教派的忠诚会严重妨碍我们看出圣经说的是什么,更要命的是,能令我们误以为圣经明确说了什么。

既然人类的著作不完美,明智的做法是留意以下圣经原则:“我们现在的知识有限”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哥林多前书13:9,当代译本修订版、新译本)。我们总要保持清醒,记住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片面的,这样就能避免冒然立论,或把人的臆测、推论和诠释当作真理。

基督徒间的交流(团契)

神的儿女渴望与信徒同工交往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然而,团契必须以我们与天父和他儿子的关系为基础。我们必须心胸宽阔,凡是承认耶稣基督为主、承认使他复活的是上帝,在言语、态度和行为上努力效法上帝和基督的人都该被我们接纳。(罗马书10:9, 10; 加拉太书5:13-26; 以弗所书4:17-6:10; 约翰一书1:5-5:21)

许多人受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思维影响,无法完全接纳一个不符合自己所属团体标准的人,结果,他们的目的永远会是使人归信自己的团体,即便“无教派”团体也是如此。可悲的是,这种分党结派的精神导致他们难以接纳不属于自己团体的人为神的儿女。这样,他们的交往圈受到局限,爱心变得狭隘,也因而阻碍了他们自己的属灵成长。

他们很像施浸者约翰的一些门徒。虽然约翰清楚指明耶稣是新郎,但他们容许自己对约翰的个人情感干扰他们接受基督和他的门徒。(马可福音2:18-22; 约翰福音3:25-30) 甚至到了约翰被监禁和去世后,他们仍然独立于耶稣的门徒之外,自成一体。(马太福音11:2-5; 使徒行转19:1-7)

无论分党结派的精神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都会危害灵性,是所有努力保持忠贞的基督徒必须抵御的。当第一世纪的哥林多会众开始出现各种分裂时,保罗曾斥之为不属于灵的、不成熟、有害的。(哥林多前书1:10-13; 3:1-9, 21-23; 11:17-34)

诚然,不少人能避免分党结派的极端行为,但是一世纪后形成的神学观念仍然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冲击。有些根深蒂固的教义使他们无法对耶稣在得救上所起的作用培养感恩之心,看不出他是要带领他们到父亲那里去。(彼得前书3:18)结果,他们可能无从发觉在这个家庭安排中,自己既是上帝的儿子,也是基督的弟兄。(加拉太书3:26-29; 希伯来书2:10-18) 一个最容易能蒙蔽人的情况是,所有的教导都是被当作有圣经根据的,并且被数百万人接受为真理。其实,这些教义只是多个世纪前,由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制订的,当时也只得到了少数人的支持,之后,所有人却被强制接受这些教义,持异议者也遭受了严厉的惩罚。如果一个团体将圣经浅显易明的话语与团体所宣扬的信条混为一谈,所营造的崇拜环境往往会毒害灵性。

我们如果认识到大家都是凡人,就能避免把个人或群体抬高,赋予他们只有耶稣基督才有的教导权。没有人可以自居高位,只有基督才是那个“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的。(罗马书8:29,和合本修订版)

以个人来讲,我们都是弟兄,都要听从主的教导。虽然我们当中有些人对他教诲的掌握可能稍微好些,结果也许能够使信徒同工多留意主的教导,但其实,我们仍然都同为主的学生。神的儿女的任何团契都该与耶稣的话吻合:“但你们呢,不要受称呼为老师(希腊文作『拉比』),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教师;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地上的为父;因为只有一位,那天上的,才是你们的父。也不要受称呼为导师,因为只有一位,那被膏立者基督,才是你们的导师。你们中间较大的必须做你们的仆役。”(马太福音23:8-11,吕振中译本)

耶稣的这个吩咐常被忽视。今天的很多所谓的基督教的状况可能会让耶稣的使徒感到无法接受,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世纪会众的情况就很理想,得以保存的书信透露了当时这种严重问题的存在,显示他们也需要辨别哪种团契有益灵性,哪种有害。(帖撒罗尼迦后书3:6-15; 提摩太后书2:20-22; 3:1-7; 4:1-4; 约翰一书2:18; 启示录2:1-3:22)

谈到团契,今天很多人会想到固定的地点或常规。也许他们会想起耶稣照他素常的规矩在安息日去犹太会堂和去圣殿庆祝节期。耶稣这样做并没有因此表明他归属或支持犹太教的某个分支。他在犹太会堂或圣殿与其他信徒同在,可是他的身份没有别人误解,反而让他有机会教导人认识关于他父亲的真理。但是在今天,成为某个基督教团体的成员,就意味着持有该教派的身份。即使是“无教派”的教会,成员也会有一个与其他教会区分开来的身份。一般而言,他们的宗教活动都按照传统,以固定的模式举行,而没有提供机会给到访的陌生人向会众发言,像保罗和其他人在会堂里所做的那样。(使徒行转13:15-45; 14:1; 17:1-4, 10-12; 18:1-6, 19-22, 24-26)

对保罗而言,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宝贵希望分享给聚集起来的信徒。一旦机会过去,他就不会再去该城的犹太会堂,而是为那些想听基督的好消息的人另做安排。(使徒行转18:7-11; 19:8-10) 保罗和其他信主的犹太人没有故意选择被逐出会堂,因为这样就会造成他们难以分享圣经给同胞。不过,他们也知道做耶稣的门徒就可能会被会堂开除。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选择对耶稣保持忠贞,无论人怎样对待他们。(马太福音10:17; 23:34; 路加福音8:22; 21:12; 约翰福音9:22; 12:42, 43; 16:2) 那些珍惜与主耶稣关系的人对迫害的反映如同耶稣的使徒,当公议会吩咐人鞭打他们时,他们就 “欢欢喜喜从公议会里出来,因为他们算是配得为主的名受辱。” (使徒行转5:40, 41, 新译本)

许多宗教团体以建筑场所以及在里面举行的活动为标志,结果使许多人忘却,外在的崇拜安排其实早已废除。耶稣曾经向一个撒马利亚妇人透露,真崇拜将不会有赖于、也不会局限于某个地理位置或建筑物。“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那时你们敬拜父,不在这山上(基利心山,撒马利亚圣殿的遗址,150年之前被毁),也不在耶路撒冷。(原圣殿以及取而代之的第二座圣殿的位置)...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在灵和真实里敬拜祂,因为父寻找这样敬拜祂的人。(约翰福音4:21-24,恢复本)

既然父亲“是灵”,他就希望得到属灵的崇拜。虽然律法为以色列定了中心地点举行崇拜仪式,但这个安排是暂时的。天父通过玛拉基透露,时候要到,世界各地的人会在自己所在之地以蒙悦纳的方式崇拜他。玛拉基借用当时的崇拜模式来预告这点:“万军之耶和华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列国必尊崇我的名。世上每个角落都有人向我焚香,献上洁净的供物。因为我的名必受列国尊崇。’”(玛拉基书 1:11,当代译本修订版) 弥赛亚来临时,这个改变的时刻到了。因此,对神的儿女来说,崇拜并非等于寻找或去某个地方,在那里按照传统习俗或权威人士所定的模式进行崇拜。“在灵和真实里” 并非以外在的为内容。在“真实里”代表崇拜是内在的,真诚的,不只是嘴上说的。(参看约翰一书3:18)其实,仪式本身,(如节期,禁食,祈祷,献祭)从来没有叫天父喜悦,而必须连同对父亲及其道的爱。这爱是通过怜悯凄苦遭难的人而表现出来的。(以赛亚书1:10-17)我们的崇拜要在“灵里”,就必须真正认识上帝,且尊崇他为仁爱的父亲,意识到我们的一切都源自于他。 (歌罗西书1:12; 3:17; 启示录4:11; 5:13; 15:3, 4; 16:5-7) 我们的赞美,感恩,和祈求是否诚恳,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显示出来。

使徒保罗敦促信徒同工说:“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要这样。”(加拉太书6:10,和合本修订版) 我们对他人的需要不该避而不看,我们有义务对所有人表现爱心和关怀,不过必须以信徒一家为优先。既然我们属于同一个属灵的家庭,就有责任彼此辅助。(马太福音25:34-40; 使徒行转9:36, 39; 约翰一书3:17, 18)

既然我们有责任优先关心上帝的儿女,就要考虑在哪里能够找出他们并且建立起一个属灵的家庭。耶稣解释小麦和毒麦的比喻时,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撒下好种子的就是人子, 麦田代表整个世界,那些好种子就是天国的子民。毒麦就是那些属于魔鬼的人, 撒毒麦的仇敌就是魔鬼。”(马太福音13:37-39,当代译本修订版) 神的真儿女在世界当中,像真正的小麦长在毒麦当中。但是,我们无法用人设立的标准来辨认他们。有些人甚至可能受误导而自立为除草工,把这些小麦般的人当作毒麦。(马太福音13:24-30) 这样上帝的子民有的可能会属于所谓“可见的教会” (这可见的教会由基督教的各种有教派和无教派团体组成),但是他们也有可能不属于任何教派。

今天,神的儿女与古代以色列的情形大同小异 — 并非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色列人,即上帝的子民。有一次,先知以利亚灰心丧气,以为除了自己一人之外,十部族组成的北方王国里没有其他人敬拜YHWH。可是,仍然有忠信的剩余份子存在:“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列王纪上 19:9-18,和合本) 数百年后,在剩余份子从巴比伦的放逐中返回后不久,不少人显示出自己不是真正崇拜YHWH的。尽管如此,忠信的以色列人还是找到了其他爱戴造物主的人,他们彼此间的交谊并没有被天父忽略。

玛拉基书透露了至高者的真心崇拜者和伪称敬拜他的人有什么区别:“耶和华说:‘你们出言毁谤我’,还问,‘我们怎么毁谤你了?’ 你们说,‘事奉上帝是虚空的。遵从上帝的吩咐,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痛悔有什么益处?如今我们称狂傲的人有福,因为作恶的人凡事顺利,他们虽然试探上帝,却仍能逃过灾祸。’ 那时,敬畏耶和华的彼此交谈,耶和华必留心倾听,祂面前的纪念册上记录着敬畏祂和尊崇祂名的人。万军之耶和华说:‘到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成为我宝贵的产业,我要怜悯他们,如同父亲怜悯他的孝顺儿子。’”(玛拉基书 3:13-17,当代译本修订版)

虽然不少人在崇拜上仅是走走过场,也嫉妒不信神的人繁荣茂盛,可是深深敬畏YHWH的人却由衷表露他们的虔诚。他们熟悉诗篇和众先知的话,无疑彼此间谈论了周遭环境怎样与这些话相符合,得以互相强化。(诗篇37,73; 以赛亚58:2-14)。类似地,数百年后,安娜,一个年纪老迈的寡妇,蒙恩而见到婴儿耶稣,后来寻找适宜的人分享这喜乐的消息。“她...向所有期待着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这孩子的事。”(路加福音 2:36-38,中文标准译本)

因为我们相信天父的摄理(译者注:providence,统摄管理之意)和引导,就能安心,在人类世界当中,总会有其他虔心服从神的儿女乐意与我们交流。就如一世纪的基督徒,我们可以共享一桌,阅读神的话语,探讨经文,一起赞美感恩,扬声歌颂。既然属于耶稣基督的身体,也可以同领一个杯,一个饼来纪念他。(使徒行转2:46; 哥林多前书10:16, 17; 以弗所书5:19),所有人都能畅所欲言,而不是被某种权威所设立的呆板模式所压制。

如果留意使徒保罗的指导,信徒聚集在一起总能强化信心。“你们聚会的时候,不管是唱诗、教导、讲启示、说方言或翻译方言,都应该是为了造就人。”(哥林多前书 14:26, 当代译本修订版) 为了互相鼓励,基督徒会聚在一起,而当中,有些人具备神所赐的能力和智慧。他们会渴望谦虚地服事信徒同工,就如司提反一家,“他们专以服事圣徒为念。”(哥林多前书16:15,和合本;参看亚波罗 [使徒行转18:24-28; 哥林多前书3:5, 6, 21-23; 16:12].)

上帝的儿女属于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会自发地寻找其他儿女,谈论内心所珍视的事,所关心的事。跟一世纪的基督徒一样,他们珍惜聚集起来互相鼓励的机会,因此不会忽略与其他信徒的聚集。这跟默示的劝告相吻合:“又应该坚持我们所宣认的盼望,毫不动摇,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我们又应该彼此关心,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我们不可放弃聚会,好象有些人的习惯一样;却要互相劝勉。你们既然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应该这样。”(希伯来书 10:23-25,新译本)

许多人相信,遵照常规到一个特定的场所做礼拜便能满足以上要求。但是,这类聚会的目的是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成排坐着、被动地聆听和参与受操控的集体讨论,参加这类活动不是出自对他人的关怀。因此我们只有真诚地关怀别人,言谈才“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如果想关心其他信徒并真正激励他们,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就该像家人之间的认识一样。聚会的气氛不该令人害怕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哪怕是疑问。(参看耶利米如何向上帝畅所欲言 [耶利米书 15:15-18]。)

身为上帝的儿女,强化信心的团契在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成为基督的门徒后,未必能立刻得着此类团契。以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为例。“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 那路是旷野。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 埃塞俄比亚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塞俄比亚女王甘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去礼拜。 回程中,他坐在车上,正念着以赛亚先知的书,圣灵对腓利 说:‘你去!靠近那车走。’ 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正在念以赛亚先知的书,就说:‘你明白你所念的吗?’ 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 于是他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他所念的那段经文是这样:‘他像羊被牵去宰杀,又像羔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得不到公义的审判,谁能述说他的身世?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被夺去。’ 太监回答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谁,是指自己,还是指别人呢?’ 腓利就开口,从这段经文开始,对他传讲耶稣的福音。二人正沿路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有什么能阻止我受洗呢?’ 于是他吩咐把车停下来,腓利和太监二人一同下到水里,腓利就给他施洗。他们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 腓利提了去,太监再也看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上路。”(使徒行传8:26-39,和合本修订版)

腓利没有催促这位刚刚受浸的男子尽快从埃塞俄比亚返回,好能与其他信徒经常交往。虽然这个埃塞俄比亚人并未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甚至不一定拥有希伯来语经卷的所有书卷,但他是上帝的儿子,虽然他的所在地离其他信徒很远,但是他满怀喜乐远行,回去肯定很期待与其他人分享他新得来的知识。在埃塞俄比亚,其他人的反应很可能与他相同,这样,他就有机会与上帝家庭的其他成员团契。假如我们的团契规模有限,就仍然可以像埃塞俄比亚的太监那样,在通往生命的道路上继续行走,并因认识神的儿子及父亲而欢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会使别人认出我们,许多属灵团契的机会就会随之而到。

身为蒙爱的儿女,我们能确信父亲的爱心看护。他的儿子,即我们的牧人,总会带领、保护和喂养他疼爱的绵羊。当那个被耶稣恢复视力的盲人被逐出会堂时,耶稣找到了他并给予安慰。看来,耶稣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牧人身份,也将会为自己的绵羊舍命。(约翰福音9:1-10:21)耶稣如此关心他的绵羊,这个恢复视力的盲人必定大感安慰。我们同样从耶稣的话能得到慰藉。

我们从不会落为背弃的孤儿,因为我们是神的儿女、耶稣的弟兄。比起那些自称为基督教的各大团体,我们可见的属灵家庭似乎看上去微乎其微。但在人类世界当中,除了神的儿女之外,我们的家庭中也有天使大军。这些天使深深关心受过创伤的信徒,哪怕他们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耶稣说:“你们要注意,不可轻视这些卑微人中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常看见我天父的面。”(马太福音18:10,中文标准译本)我们作为如此奇妙、蒙爱的家庭的一份子,定能在灵性上茁壮成长。